RFID系統信源編碼方法有哪些?
在實際應用的RFID系統中,選擇編碼方法的考慮因素有很多。例如,無源標簽需要在與讀寫器的通信過程中獲得自身的能量供應;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工作,信道編碼方式必須保證不中斷讀寫器對電子標簽的能量供應。數據編碼一般又稱為基帶數據編碼,常用的數據編碼方法有反向不歸零編碼、曼徹斯特編碼、密勒編碼、修正密密勒編碼等,下面將詳細介紹這幾種編碼。
1. 反向不歸零編碼
反向不歸零編碼(Non Return Zero,NRZ)用高電平表示二進制“1”,低電平表示二進制“0”。反向不歸零碼一般不宜用于實際傳輸中,主要有以下原因:
存在直流分量,信道一般難以傳輸零頻附近的頻率分量;
接收端判決門限與信號功率有關,使用不方便;
不能直接用來提取位同步信號,因為NRZ中不含有位同步信號頻率成分;
要求傳輸線中有一根接地。
在RFID系統應用中,為了能很好地解決讀寫器和電子標簽通信時的同步問題,往往不使用數據的反向不歸零編碼直接對射頻信號進行調制,而是將數據的反向不歸零碼進行某種編碼后再對射頻信號進行調制,所采用的編碼方法主要有曼徹斯特編碼、密勒碼和修正密勒碼等。
2. 曼徹斯特編碼
曼徹斯特編碼也稱為分相編碼(Split Phase Coding),某位的值是由半個位周期(50%)的電平變化(上升/下降)來表示的。在半個位周期時的負跳變(即電平由1變為0)表示二進制“1”,正跳變(即電平由0變為1)表示二進制“0”。
在采用副載波的負載調制或者反向散射調制時,曼徹斯特編碼通常用于從電子標簽到讀寫器方向的數據傳輸,這有利于發現數據傳輸的錯誤。比如,當多個電子標簽同時發送的數據位有不同值時,接收的上升邊和下降邊互相抵消,導致在整個位長度副載波信號是不跳變的,但由于該狀態是不允許的,所以讀寫器利用該錯誤就可以判定碰撞發生的具體位置。
曼徹斯特編碼是一種自同步的編碼方式,其時鐘同步信號隱藏在數據波形中。在曼徹斯特編碼中,每一位的中間跳變既可作為時鐘信號,又可作為數據信號,因此具有自同步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擾性能。
3. 密勒(Miller)編碼
密勒編碼規則為:對于原始符號“1”,用碼元起始不跳變而中心點出現跳變來表示,即用10或01表示;對于原始符號“0”,則分成單個“0”還是連續“0”予以不同的處理,單個“0”時,保持“0”前的電平不變,即在碼元邊界處電平不跳變,在碼元中間點電平也不跳變;對于連續兩個“0”,則使連續兩個“0”的邊界處發生電平跳變。 密勒碼的解碼方法是以2倍時鐘頻率讀入位值后再判決解碼的。首先,讀出0→1的跳變后,表示獲得了起始位,然后每兩位進行一次轉換:01和10都譯為1,00和11都譯為0。密勒碼停止位的電位隨前一位的不同而變化,既可能為00,也可能為11,因此,為保證起始位的一致,停止位后必須規定位數的間歇。此外,在判別時若結束位為00,則問題不大,后面再讀入也為00,則可判知前面一個00為停止位。但若停止位為11,則再讀入4位才為0000,而實際上,停止位為11,而不是第一個00。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預知傳輸的位數或以字節為單位傳輸,這兩種方法在RFID系統中均可實現。
4. 修正密勒碼
修正密勒碼是ISO/IEC 14443(Type-A)規定使用的從讀寫器到電子標簽的數據傳輸編碼。以ISO/IEC 14443(Type-A)為例,修正密勒碼的編碼規則為:每位數據中間有個窄脈沖表示“1”,數據中間沒有窄脈沖表示“0”,當有連續的“0”時,從第二個“0”開始在數據的起始部分增加一個窄脈沖。該標準還規定起始位的開始處也有一個窄脈沖,而結束位用“0”表示。如果有兩個連續的位開始和中間部分都沒有窄脈沖,則表示無信息。
該規則描述為:Type-A首先定義如下三種時序。
時序X:在64/f處產生一個凹槽。
時序Y:在整個位期間(128/f)不發生調制。
時序Z:在位期間的開始處產生一個凹槽。
其中,f為載波頻率,即13.56 MHz,凹槽脈沖的時間長度為0.5~3.0 μs,用這三種時序對數據幀進行編碼即修正密勒碼,其編碼規則如下。
邏輯1為時序X。
邏輯0為時序Y。
數據傳輸開始時用時序Z表示。
數據傳輸結束時用邏輯0加時序Y表示。
無信息傳輸時用至少兩個時序Y表示。
但兩種情況除外:若相鄰有兩個或者更多的0,則從第二個0開始采用時序Z;直接與起始位相連的所有0,用時序Z表示。實際上是曼徹斯特編碼的反相波形,用它的上升沿輸出便產生了密勒碼,而用其上升沿產生一個凹槽就是修正密勒碼。